近日,兰合铁路控制性工程 —— 西固隧道 1 号斜井至 2 号斜井左线顺利实现贯通,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不仅标志着我国西部高铁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,更让无数期待着高铁穿梭于黄土高原与河谷之间的人们看到了希望。当贯通的欢呼声在深邃的隧道中回荡时,远方高铁站里,身着整齐制服的高铁乘务员们仿佛已能听见列车驶过时的风啸,那是属于新时代交通动脉的召唤。
西固隧道横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与临夏州刘家峡,一头连着工业重镇的繁华,一头牵着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情。作为兰合铁路全线最长的 Ⅰ 级高风
险道,它的建设难度堪称 “地质博物馆” 级别的挑战。隧道左线全长 22055 米,右线长 21866 米,这样的长度意味着施工团队要在地下深处连续奋战数年,穿越断层破碎带、富水地层、高地应力区等多重复杂地质条件。每前进一米,都需要地质勘探、结构设计、施工工艺的精密配合,如同在地球的肌理中小心翼翼地雕琢。
为了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,建设者们引入了一系列高铁建设领域的前沿技术。全断面硬岩掘进机如同钢铁巨侠,日夜不停地啃噬着坚硬的岩层;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像隧道的 “CT 扫描仪”,提前探测前方地质隐患;智能化监控平台则实时追踪施工进度与结构稳定性,让数千米深的隧道内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尽在掌握。这些技术的应用,不仅为西固隧道的顺利贯通提供了保障,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为未来西部高铁网的拓展奠定了技术基础。
西固隧道的贯通,对于兰合铁路乃至整个西北高铁网络都具有决定性意义。兰合铁路作为连接兰州与临夏的重要干线,建成后将接入全国高铁网络,届时从兰州出发的高铁列车只需短短数十分钟就能抵达刘家峡,昔日需要绕行数小时的路程将被彻底改写。这不仅会极大便利沿线群众的出行,更会激活临夏地区的旅游资源与特色产业,让黄土高原上的壮美风光与民族文化通过高铁的纽带走向全国。
想象一下,数年后的某个清晨,一列崭新的高铁列车从兰州西站缓缓驶出,车窗外是黄河两岸的晨曦。车厢内,高铁乘务员面带微笑地为乘客整理行李,用清晰悦耳的声音介绍着沿线的风景:“前方即将穿越西固隧道,这条全长 22 公里的隧道,是我们脚下这条钢铁巨龙最神奇的一段旅程……” 当列车驶入隧道,平稳得几乎让人感觉不到震动,透过车窗,只能看到隧道内壁整齐排列的灯光如同流星般向后掠过。几分钟后,列车冲出隧道,刘家峡水库的碧波突然映入眼帘,乘客们纷纷拿起手机记录这瞬间的惊喜,而乘务员们早已提前准备好热水,为惊叹不已的乘客续上温暖的茶汤。
高铁乘务员的工作,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服务。在这条串联起多民族地区的高铁线路上,他们需要熟悉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,掌握应急处置的专业技能,更要带着对这条铁路背后无数建设者的敬意,将每一段旅程都变成传递温暖与文明的桥梁。当西固隧道贯通的消息传来时,已经在兰新高铁线上工作多年的乘务员王媛难掩激动:“每次值乘经过山区,都知道隧道里藏着多少建设者的汗水。西固隧道通了,以后去临夏就方便多了,我一定要第一个值乘那趟列车,亲眼看看这条‘地下长龙’。”
西固隧道 1 号斜井至 2 号斜井左线的贯通,只是兰合铁路建设中的一个节点,但它承载的意义却远超其本身的长度。它是高铁技术征服复杂地质的证明,是西部大开发中交通先行的实践,更是无数建设者与未来高铁人共同编织的梦想。当列车最终穿越这条隧道,载着乘客驶向远方时,我们会记得,在这片土地下,曾有一群人用青春与智慧,为高铁铺就了穿越山河的通途;而在车厢里,另一群人正用微笑与专业,让每一段旅程都充满温度。
从隧道贯通的火花到高铁飞驰的身影,从建设者的安全帽到乘务员的丝巾,西固隧道的故事,终将成为中国高铁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它告诉我们,每一条高铁线路的延伸,都是对 “交通强国” 梦想的践行;每一次隧道的贯通,都在缩短着人心的距离。而那些为这一切默默付出的人们,无论身处地下深处还是车厢之中,都在共同书写着属于中国高铁的传奇。